旧版链接     English      

动态消息

首页 > 动态消息 > 正文 动态消息
促进我国产业链结构性转型,维护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2022年全球产业链重构与产业链安全学术论坛”在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成功举办
发 布 者:    添 加 时 间:2022-12-05    人 气: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着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2022年12月4日,“2022年全球产业链重构与产业链安全学术论坛”在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黄埔研究院举行,来自国内外的专家学者160多人以线上方式,围绕全球供应链与产业链的安全稳定、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发展区域化产业集群等重大问题展开深入研讨和交流,为切实维护我国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提供了破题思路。

 

本次论坛由广东国际战略研究院、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黄埔研究院、全球产业链大数据实验室、省社科联全球治理与人类命运共同体重点实验室联合主办,得到了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粤港澳大湾区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研究(20&ZD085)"、“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制度创新研究(21&ZDA097)”、“制度型开放与全球经济治理制度创新研究(20&ZD061)"和“全球产业链重构对全球经济治理体系的影响及中国应对研究(21&ZD074)”的支持

 

图片

论坛现场

01 开幕致辞

图片

隋广军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原党委书记、广东国际战略研究院常务副院长

隋广军教授在开幕致辞中表示,中美贸易摩擦、新冠肺炎疫情、俄乌冲突等重大国际事件,加剧了经济的逆全球化趋势,全球产业链重构给我国的产业链安全带来了新的挑战。大湾区产业链与全球产业链断链、脱钩的风险持续攀升,广东产业链面临着核心技术供应能力不足、高端人才供给不足、工业软件和材料被西方垄断等安全风险。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作为国内较早开展全球经济治理与全球产业链治理研究及人才培养的高校,持续密切关注国家重大经济安全发展问题,期待通过本次论坛进一步促进全球产业链的学术发展,为推动我国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提供真知灼见。


02 省重点实验室介绍

图片

李青

广东国际战略研究院秘书长、广外黄埔研究院执行院长

李青教授从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出发,介绍了广东省重点实验室“全球产业链大数据实验室”的建设方案和应用前景。全球产业链大数据实验室的建设,有利于实时监测产业链安全风险,动态把控国内需求变化的新特点,追踪全球产业链的重塑现状。通过对各国产业政策、金融政策、贸易政策及市场监管政策的大数据分析,有助于为加快全球产业链的经济规则重塑提供决策依据,为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奠定现实基础。


03 专家主旨演讲

图片

张晓波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教授、北京大学企业大数据中心主任、SSCI期刊China Economic Review主编

张晓波教授探讨了产业集群、社会网络与新冠疫情下的企业韧性。他指出,疫情对于产业集群度高的地区的企业冲击相对较小,主要原因在于集群内企业离上下游企业比较近,企业间较高的相互信用降低了流动资金的压力,断供的概率更小,同时集群内企业也通过非正式网络来互相提供支持和帮助。产业集群内部灵活完备的产业链与非正式网络对于区域抵抗新冠疫情等风险起到重要作用,促进中国产业集群的发展是保证中国产业链稳定的重要手段。


图片

汪寿阳

中国科学院预测科学研究中心主任、国家级人才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

汪寿阳教授指出,当前全球产业链重构面临区域化、本土化、智能化、绿色化和服务化的趋势。中国产业链安全面临三大主要问题,一是重大事件导致产业链断裂,经济安全受到严重影响;二是产业控制能力弱,核心技术对外依存度高;三是包括部分劳动密集型在内的产业向外转移的趋势明显。要把恢复经济发展置于更重要的位置,保障产业链供应链内外循环畅通,瞄准核心技术和重点产业进行定向突破,发挥行业协会、研究机构和龙头企业的系统协同作用,开展产业安全监测预警研究。


图片

余淼杰

辽宁大学校长、教授、国家级人才特聘教授

余淼杰教授建议,通过加大科学研究投入、打造国内的统一大市场、加强产业集聚和梯度转移、坚持全球化等方式,提升中国产品的附加值,促进产业转型。一是加大创新的力度,加快基础研究投入的比重;二是打造国内统一大市场,促进各要素在全国范围内的自由流动,做到内外贸产品同质同量同标,用法制化推进营商环境;三是扩大进口技术规模,通过产业集聚推进产业链的升级;四是利用中国全产业链配套的优势,逐步开启资本密集型产业向中西部乃至东北地区的转移工作;五是深入融入全球经贸一体化,进口具有高精尖技术的中间品,提升我国产业的附加值。


图片

张其仔

中国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纪委书记、副所长、研究员

张其仔研究员对新兴产业政策出现的原因、特点和实践进行了深刻剖析。他认为,传统产业政策缺乏对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关键环节提升附加值率放大作用的重视,也与当下统筹效率与安全的要求不相适应。我国新型产业政策的总体目标是在建立产业链分工基础之上,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的现代化水平,其特点包括重视关键技术环节的攻关,重视龙头企业和专精特新企业的作用,重视创新链与产业链的协同,重视风险管理与韧性能力的培育,兼具了选择性产业政策和功能性产业政策的双重特点。


图片

盛斌

南开大学“杰出教授”、国家级人才特聘教授

盛斌教授就供应链安全的测度问题分享了最新研究成果。此次构建的全球供应链安全风险指标体系,综合考量了供应链组织内部面临的微观风险、供应链网格结构隐藏的企业关系和物流风险,及供应链系统外部的宏观与环境风险。研究表明发达国家相比发展中国家有更高的安全性,上游行业有优势的国家相对应的安全系数较高,处于下游且对全球供应链产业链依赖程度较高的小国面临最高的风险暴露度。


图片

杨汝岱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国家级人才特聘教授

杨汝岱教授通过测算我国的进口中间品网络指数,发现我国对全球中间品贸易外部网络的依赖性整体呈下降趋势,体现了进口替代的“学习创新”模式,并且供应链的本地化并没有导致出口规模的下降,而是提升了出口竞争力。未来应当继续坚持高水平对外开放,从开放过程中不断学习和创新,促进“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的转型。


图片

郑江淮

南京大学经济学院院长、教授、国家级人才特聘教授

郑江淮教授从发明人才跨国流动对全球价值链地位的影响角度分析了高技术行业人才跨国流动量远高于低技术行业的现状,认为高技术行业发明人才的跨国流动促进了出口产品中国内价值增值部分增加,推动了技术进步和产能扩张,加快本国技术创新活动,促进本国高技术行业全球价值链地位攀升。他提议,我国要畅通人才流动渠道,关注行业发展差异,加大海外人才引进力度,扩大人才培养规模,促进发明人才在国家和行业间的有效流动。


图片

林晨

中国人民大学科研处处长、期刊中心主任、教授

林晨教授探讨了各国制造业占比变化的主要原因,发现中国制造业总产出国内占比下降是由制造业要素收益率下降和鲍莫尔成本病共同导致的,金融业收入快速上升导致的经济金融化从收入分配渠道挤占了制造业份额。他提出,要防范经济过度金融化,大力发展中高技术制造业,避免制造业收入分配状况恶化,提升制造业在国际贸易中的竞争力。


图片

罗长远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国家级人才项目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

罗长远教授总结了全球供应链重组的趋势,包括准时制的供应链模式、效率优先兼顾安全的供应链模式和安全第一的供应链模式。他认为当下拜登政府秉持的“排除中国在外”的战略和美国构建“有韧性、多元化和安全的供应链”目标面临着实施时间长、协商成本高、贸易财政赤字、安全和发展诉求不一致等问题,中国应当利用好时间窗口,加快完善关键性行业的布局,早日突破“卡脖子”技术问题。


04 主持发言

图片

陈伟光

广东国际战略研究院高级研究员、《国际经贸探索》主编

本届论坛由陈伟光教授主持,他在主持发言中提到,随着地缘政治格局演变,安全议题愈加受到重视,产业安全、经济安全、政治安全、意识形态安全都与经济发展高度关联,产业政策也是一个国家安全战略,应当受到高度重视。


本届论坛上各位专家细致全面地探讨了全球产业链重构背景下的产业链安全和经济发展问题,将各自研究领域实证研究和具体现实问题相结合,为进一步优化全球产业链分工布局、打造优势特色产业集群、促进我国产业链结构性转型建言献策,为切实维护我国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提供了破题思路。

 

©Copyright 2009-2010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欧洲研究中心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