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版链接     English      

动态消息

首页 > 动态消息 > 正文 动态消息
第五届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国际智库论坛(2020)在广州广外举行
发 布 者:    添 加 时 间:2020-12-12    人 气:

1212日,由一带一路智库合作联盟指导,中联部当代世界研究中心、广东国际战略研究院、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协同创新中心联合主办的第五届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国际智库论坛(2020)在广州开幕,线上线下同步举办。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党委书记、广东国际战略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隋广军,中联部当代世界研究中心副主任、“一带一路”智库合作联盟副秘书长王立勇出席并做领导致辞。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校长石佑启教授主持了论坛开幕式。会上发布了《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2020年度研究报告:“一带一路”数字经济合作》。

第五届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国际智库论坛

本届论坛以人文交流沟通民心,互信包容共谋发展为主题,设置了13个平行论坛,围绕一带一路倡议与全球经济治理、新冠疫情下太平洋岛国的社会经济与对外关系、国际移民治理与发展趋势、人文交流等议题展开。伊朗前副总统哈桑·加福里法尔德,全国政协副秘书长郭军,萨摩亚驻华大使塔普萨拉伊·托欧玛塔,亚洲合作对话秘书长柏钗·丹维瓦塔,外交部原副部长、中国前外交官联谊会原会长吉佩定,以及来自海丝沿线20余个国家和地区、100多个大学与机构共计约300位政府官员、驻华大使、驻穗总领事、专家学者、中外智库代表、企业精英与友好国际组织代表出席论坛。

论坛会场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党委书记、广东国际战略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隋广军教授在致辞中提到,新冠疫情的爆发给全世界带来深远的影响,面对冲击世界人民更要心手相连,实现共赢发展。同时,纵然面临疫情带来的各种挑战,中国也在不断推动共建“一带一路”向高质量发展转变。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积极响应“一带一路”倡议,深入推进高层次、高水平的国际教育开放合作,加强国际化高端新型智库建设,牵头创立的“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协同创新中心”已被认定为省部共建国家级协同创新中心。未来,学校也将继续发挥海丝国际智库论坛的桥梁与纽带作用,为高质量建设“一带一路”、增进文明交流互鉴、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撑和人才保障。

隋广军教授致辞 

中联部当代世界研究中心副主任、“一带一路”智库合作联盟副秘书长王立勇在致辞中表示,在当前保护主义、单边主义抬头的背景下,“一带一路”建设要突出“一带一路”包容性和灵活性,通过加强经贸领域合作促进各国均衡发展,以蓝色经济为牵引促进海上互联互通、建设海洋命运共同体,以实际需求为牵引打造全球经济数字化、智能化的“一带一路”新增长点,以人文交流为牵引消除隔阂和误解,营造良好的建设氛围。

王立勇致辞

石佑启教授主持开幕式

 

 

本届论坛的主旨发言环节由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焦方太教授主持。伊朗前副总统哈桑·加福里法尔德,全国政协副秘书长、中非友好小组副组长、中国经济社会理事会副主席郭军,外交部原副部长、中国前外交官联谊会原会长吉佩定,亚洲合作对话秘书长柏钗·丹维瓦塔,萨摩亚驻华大使塔普萨拉伊·托欧玛塔,国务院参事、全球化智库(CCG)理事长王辉耀发言。

哈桑·加福里法尔德在主旨发言中表示,“一带一路”倡议是双边和多边合作方面最为成功的机制之一,在经济、文化以及政治领域都有非常深远和宽广的意义。“一带一路”倡议高效促进了海上丝绸之路沿线的经济活动,帮助伊朗增强以及优化在亚非欧交通运输的优势,也期待未来在开发海上基础设施的过程中,确保海上通道的安全能够得到保证和加强,注重能源转型、减少污染,促进共建“一带一路”可持续发展。

哈桑·加福里法尔德发言

郭军回顾了海上丝绸之路发展的历程,指出智库要发挥智者的引领作用,以开放包容的理念积极推动沿线国家的人民更多相互了解、认知,用现代传媒手段主动发声、打破谣言,以问题为导向提供精准富有建设性的建议和意见,为深入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奠定坚实的民意基础和社会背景。同时,期待广东积极发挥得天独厚的地理区位、商业经济、粤侨商脉等优势,抓住机遇,打造海上丝绸之路21世纪的新辉煌。

郭军发言

吉佩定在发言中指出,新兴市场的力量在不断发展和壮大,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力量的对比差距缩小是历史的必然趋势。我们应当以更宽的视野审视未来的国际形势变化,加强国际间人文交流,促进实现中国文化与世界其他文化互补互通,携手努力抗击新冠疫情,合作共赢推动各国经济共同发展。

吉佩定发言

柏钗·丹维瓦塔提出,促进民心互通是公共外交政策的重要环节,即便新冠肺炎疫情在某种程度上使全球社会运行及人文交流与合作陷入危机,大家也应当增进各国间了解与互信、坚持深化人文交流。只有通过国家和民众之间的相互正确理解,为政府层面的信任奠定基础,才能把实现共同发展的目标转化成为真正的务实的合作和行动,最终促进来自不同文化的国家实现共同发展。

柏钗·丹维瓦塔发言

塔普萨拉伊·托欧玛塔表达了对中国长久以来提供医疗物资援助的感激之情。他表示,中国与萨摩亚和其他太平洋岛国在公共卫生医疗卫生领域合作历史悠久,来自中国的医疗物资援助、经验分享和人才交流为萨摩亚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如今太平洋岛国面临新冠疫情和气候变化的双重挑战,期待继续通过“一带一路”倡议与中国加深合作,共同探索可持续性发展的经济模式。

塔普萨拉伊·托欧玛塔发言

王辉耀在发言中提到推动“一带一路”多边合作机制要秉持共商共享的基本原则。他建议通过搭建“一带一路”常设机构、探索建立治理机制、拓展联合国框架下的多边合作对象、加强和国际开发银行和企业间的合作、吸引更多发达国家参与、加强中美合作等方式,使“一带一路”项目成为国际对话交流的平台,解除国际社会对“一带一路”的误解或疑虑,真正实现共商共建共享。

王辉耀发言

焦方太教授主持主旨发言环节

 

 

本届论坛的全体会议环节由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王廷惠教授主持。中国社科院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院长李向阳研究员,国际移民组织驻华代表处代表以及驻蒙古国代表处代表柯吉佩,中华人民共和国前驻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柬埔寨王国、孟加拉人民共和国特命全权大使胡乾文,保加利亚索菲亚大学副校长玛丽亚教授,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原党委常委、副校长、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云山学者林桂军教授,中国国际贸易学会副会长李钢研究员,全国政协委员、华坚集团董事长张华荣,法国桥智库主席周瑞围绕会议主题发言。

李向阳研究员谈到“一带一路”建设高质量发展的内涵是高标准、惠民生、可持续。他认为,推动区域价值链与机制化建设有助于实现高质量发展,有效应对“一带一路”外部压力,同时也要遵循共商原则、渐进性原则、义利观原则、市场化原则,保证项目发展的可持续性。

李向阳研究员发言

柯吉佩从人类迁移的角度讲述了人文交流和共谋发展关系。他提到,移民对经济增长、社会发展、可持续性发展具有关键贡献,移民政策和发展结果相互相成。“一带一路”倡议开启了新的贸易路线和新的贸易走廊,带来了短期的就业机会和长期的经济发展,希望未来国家之间能加强国际合作,解决“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移民问题。

柯吉佩发言

胡乾文认为面对当前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的任务,我们需要更好地维系国际秩序、减少各种文明之间接触产生的误解和摩擦,更加重视发展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友好合作关系,进一步加强和提升相互之间的经济往来和文化交流。

胡乾文发言

玛丽亚教授提到学者对话同经济和贸易对话、高层战略对话一样,是欧中关系非常重要的支柱。学界的对话有助于建立互信、加强欧中之间的相互文化理解,因此需要战略政策来确保人才、知识的流动性。通过签署高等教育合作项目协议,我们建立了人文之间可靠稳定的桥梁,进一步促进互信互通迈向共同发展。

说明: 玛利亚

玛丽亚教授发言

林桂军教授提到当下我国各大城市国际化水平有待提升、旅游贸易逆差严重,我们离完成海上丝绸之路所赋予的使命还存在很大差距。他提议,我们应该进一步引进外资、吸引国际化人才,加强人文交流、提升我国与其他相关国家友好交流的水平,通过建立“一带一路”标志性建筑海上丝绸之路友好交流中心来推动学术交流、文化交流以及会展产业的发展。

林桂军教授发言

李钢研究员回顾了“一带一路”建设的主要成就,指出未来发展应当更加注重制度性和机制化的建设、共建争端解决机制,注重经贸务实合作、推动沿线国家共同降低贸易投资壁垒,注重惠及民生、增进相互了解与信任,关注绿色发展、开展生态环保和节能减排合作,关注创新的驱动、加强科技创新领域的合作。

李钢研究员发言

张华荣分享了他在非洲多年投资的经验和中非合作对非洲发展作出的贡献,并表示非洲仍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和市场,期待通过进一步的人才交流挖掘当地的人力资源、推动世界文明共同进步。

张华荣发言

周瑞认为应对当下“一带一路”的发展面临的可持续发展和包容性两项挑战,需要坚持绿色发展、将绿色发展项目发展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坚持给发展中国家贷款促进其长期发展,加深政府与其他国际组织之间的协调、将巴黎俱乐部和“一带一路”倡议整合起来作为一个宏观经济发展的平台。

周瑞发言

王廷惠教授主持全体会议环节

 

 

本届论坛还发布了《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2020年度研究报告:“一带一路”数字经济合作》,由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王廷惠教授主持,广东国际战略研究院秘书长,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黄埔研究院执行院长李青教授发布。该报告分析总结了沿线国家数字经济发展的现状,以及近年来一带一路数字经济合作在包括数字经贸、数字基础设施和数字金融等领域取得的重要成就,同时分析了未来深化与沿线国家数字经济合作的两大机遇和四大挑战,对未来可能的合作方向进行了展望。

李青教授发言

 

 

©Copyright 2009-2010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欧洲研究中心

All rights reserved